宗義問答

2/25/2015

Q.) 請問法師:與生起比量願菩提心作比較,生起空性比量後,是否如同菩提心比量,會在現法及 後世退失?為了令菩提心堅固不退,要修習十二願心學處。若空性比量也會退失,該如何做令 不退失?感恩! 

A.) 任何一法如未達止觀雙運之前,由於沒時時串習故會有退失之現相,但雖可能退失但習氣仍在 ,只要遇緣(無論今世或後世),皆易重新生起比量與覺受。但相對菩提心而言,空性比量較易 保任,因緣自利之離苦得樂,而菩提心要堅固愛他執,捨棄我愛執較難。


1/31/2015

Q.) 法師,上次你說十煩惱中的疑只有遍計沒有俱生,可是疑屬於五非見煩惱,五非見不都是俱生 煩惱嗎,還是說五非見也有遍計的部分?和漢傳天台對照,如果五見煩惱相當五利使的見惑, 五非見煩惱相當五鈍使的五非見煩惱相當五鈍使的思惑,那麼見道位斷除見惑五利使,修道位 斷除思惑五鈍使,如此見道位就沒有斷除疑,因為疑屬於思惑。這裏我兜不起來。
A.) 可能天台(漢地之唯識)與中觀之說法不同,依中觀自續瑜伽行(現觀莊嚴論)之說法,十煩惱中, 五見煩惱(漢傳之見惑~五利使)的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,只有遍計而無俱生,五非見煩惱(漢 傳之思惑~五鈍使)的染污疑只有遍計而無俱生,以上四個只有見所斷,無修所斷;其他薩迦耶 見、邊見(見惑)及貪、瞋、痴、慢(思惑)等六個煩惱,有遍計(見所斷)也有俱生(修所斷)。


1/30/2015

Q.) 謹向法師請益:勝義理智量是勝義諦比量嗎?世俗名言量是世俗諦比量嗎?此理解正確嗎?感 恩! 謹向法師請益:名詮習氣裡對諸法義理內涵思惟所獲得的思所成慧是何種比量? 

A.) 勝義理智量及世俗名言量各有現量及比量,內涵之思所成慧是物力比量。


1/29/2015

Q.) 謹向法師請益:倒執無自性實義之薩迦耶見是單指補特伽羅我執嗎?還是法我執也包括在內? 感恩! 

A.) 薩迦耶見是專指所緣是我及我所的補特伽羅我執,如果是自性成立之執著,二我執皆有。


1/20/2015

Q1.) 請問法師,大乘宗義裡主張究竟三乘的,是否只有唯識真相派?其他大乘宗義都是究竟一乘? 毘婆沙、經部、唯識真相,認為無餘涅槃心續就斷了。唯識假相、自續、應成,認為無餘涅槃 心續不會斷掉。是否以此作為承許究竟三乘/一乘的分別? 這裡的心續斷掉,是說第六意識的心識續流沒有了嗎?那唯識真相的佛果無餘涅槃沒有心識的 續流,怎麼利益眾生? 

Q2.) 請問法師,輪迴的根本是無明薩迦耶見,薩迦耶見是五見煩惱之一,當見道位斷除遍記我執煩 惱,是否薩迦耶見就以斷除,還是說只斷除遍計的部分,俱生部分的薩迦耶見還沒斷除,這部 分是在修道位時斷除?修道位斷俱生煩惱,俱生煩惱是否包含五見與五非見? 又如果無明薩迦耶見於見道位就已斷除,其餘煩惱失去無明的根是否都跟者斷除,那為何修道 位時還要斷失去煩惱的根(無明薩迦耶見)的俱生煩惱,這時候這些俱生煩惱由於不都沒有立足 之地了嗎? 

A1.) 答問題一:大乘宗義中有主張三乘究竟,是的,只有唯識真相宗。但其灰身滅智的說法只限於聲 聞及獨覺阿羅漢之無餘涅槃(佛不會),有別於小乘之說法(佛也會灰身滅智),故其他的大乘宗義 者皆主張一佛乘。

A2.) 答問題二:薩迦耶見(我執及我所執)有遍計及俱生,十煩惱(五見及五非見)中,見取見、戒禁取 見、邪見及疑,只有遍計沒有俱生,見道位斷遍計,修道位斷俱生。


1/20/215

Q.) 法師,經部隨理行追隨法稱論師的七部量論,法稱的量論有唯識假相派的見解,而唯識假相派 主張究竟一乘、小乘終究回小向大。那麼經部隨理行是否跟者主張究竟一乘、小乘回小向大, 或是主張究竟三乘? 

A.) 這在宗義中没有提及,但小乘原則上主張究竟三乘(無我慧相同),但隨理行經部宗承許有淨土 及佛之法報化三身。


1/15/2015

Q.) 請問經部不認為七部對法論是佛說,這是指隨理行的經部嗎?如果經部以佛經為主,為何隨理 行是追隨法稱的七部量論,是因為七部量論比七部對法論更接近佛經嗎? 

A.) 一切有部對於七種阿羅漢退不退之問題~我上次的論點需修正,故我們下次上課再說。至於小乘 皆依佛經為了義而遵循(七部對法論是否為佛經,見解不一),而在論典之依循卻有不同,如同 中觀宗皆依般若經及龍樹父子等論,但演釋之內涵~自續及應成卻不相同,同樣經部宗皆不承許 七部對法論是佛經,但對詮釋經典的論著,因根器差異,而依循不同。


12/30/2014

Q.) 請問法師,以應成來說,是否入見道位的根本定就可說是無餘涅槃,見道位和修道位時,入根 本定智都是無餘涅槃? 

A.) 以應成派而言,到八地菩薩的解脫道(已斷盡俱生我執及煩惱得解脫)又安住現証空性根本定當 中(無二顯),才能稱無餘涅槃,見道及八地之前的修道位,由於尚未斷盡俱生煩惱障故不能得 涅槃(雖安住現証空性根本定,無二顯狀態下)。


12/20/2014

Q.) 請問法師,聞思修三慧的修所成慧,是在初禪近分第一作意的奢摩他時得到,還是初禪近分第 三作意的毘缽舍那時得到。慧的本質是思惟觀察,修所成慧的得到,是否是在得到毘缽舍那勝 觀、止觀雙運時,那這時候就轉入加行道煖位了,所以在資糧道上品得到緣空性的止時,還不 能算是修所成慧嗎? 

A.) 上品資糧道已得緣空性的止(初禪近分定的初修業者作意或了相作意)此時已得修所成,到勝解 作意已得止觀雙運(加行道暖位)才能說已得修所成慧。


12/18/2014

Q.) 每個人的業力習氣不同,所以在內心顯現的也不同。經典上比較大的反差例子,人道見到的水 ,餓鬼道見為膿血,天道見為甘露。各自可以見到這些,是不是對境上也要有色聲香味觸....四 大種形成的施設基,不然哪來各自所見不同所依的境? 

A.) 每一道的眾生都有其不同其他道的共業,而一般根識中所顯現的境是共業所感(世俗名言量所共 許),到分別心時才有各自不同的領受等流果(別業所感的殊妙或粗劣)。


12/17/2014

Q.) 請問法師,唯識說心外無境,那他怎麼看待外器世界呢?比如在我面前有一條河流,河裡有石 頭、草、魚,那麼以唯識的觀點來看,我眼睛見到的這些外境、色處,都不存在嗎?是從我的 心識裡變現出前方有一條河與河裡的石頭、水草、魚? 又,某甲與某乙互相見面,從唯識的心外無境觀點來看,對甲來說乙是外境不存在的,乙是甲 的內心投射變現出去的,反之對乙來說亦然,唯識的觀點是否如此? 

A.) 是的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